新闻中心 /News
《我也是个取水人》这个题目怎么写?2024上海中考作文名师点评来啦
《我也是个取水人》这个题目怎么写?2024上海中考作文名师点评来啦每个人都从外界汲取养料,用各种方式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充实生命内涵,渐渐成长。换言之,取水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写好这篇作文,要写出自己的追求,也就是价值的追求;并且通过自己的成长过程,写出之中追求的现实性。
题目的第一部分,是一个比喻类材料。世界被比喻为一滩无形的水,“无形”是关键词,水无形,即意味着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的,这种既表现在随着时空环境而变化,也表现在对每一个个体都呈现出差异。
以上是从客观世界的维度来描述的,而“各自的取水方式”则是从认识主体的角度展开的。每个人都具有个性,也受制于自己的存在条件与认知水平,因此我们对同一个对象世界的认知过程也存在着差异。
如果针对导语写,那么,审题相对比较容易的。可以从阅读,从旅游,从展览,从讲座,从父母,从师长,从生活的每一天每件事每个人那里,都能取到“水”。
材料第二部分对成长的本质进行了认识论角度的界定,“一次次”意味着认识世界是一个漫长的、反复推进的、可能遇到挫折的过程。“未知事物”表明认知的对象是主体原本不理解、不知道的,而认识过程是由未知到已知,由已知到再认知的提升过程。三个“或”举例表明认识世界的结果,“拓宽眼界”是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和固有观念,“增长才干”是增强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乐竞体育官方网站,“发现规律”则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规律,形成理性认识。省略号表明考生还可以作出更多的补充,但大体上可以遵循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两个维度展开。最后一句话归结到我们对自身认知工具的反思与考量。所以“取水”方式,尤为重要。或诵读,或研讨,或模仿,或尝试,或实践。
整个材料意味着认知过程具有独特性。而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在反复与对象世界的交流、碰撞、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充盈自己、反思自我、完善自身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形成具有独立的个性存在——这也是“立人”的精神,养成君子的过程。
另外,最好能扣一下这个“也”字。在前人生活学习中得到启发,在前人的引领下学习成长,写出这个传承的过程。比如,从《论语》中某人的感悟中获得灵感。
这是个用比喻意的作文题,但要求比较高,因为有别于以往的中考作文题的叙事写人,更需要一定的理性思维了。
可能刚看到这个题目,考生会一时不很理解,但仔细阅读就不难探寻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学习与知识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憧憬与理想的关系,于是,思路就打开了:水就是世界的“未知事物”,我也是个取水人,我是一个初中毕业生,成长的路就是探寻的路,在什么地方取水?取什么水?怎样取水?取水是为了什么?于是,积累知识,拓宽眼界,懂得生活,掌握规律,甚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青少年是一个多梦的年纪,整个社会做的是“中国梦”,青少年做的是“青春梦”、“理想梦”、“贡献梦”。梦的实现必须用踏实的行动走出来。于是,我的刻苦学习故事,我向伟大人物和成功人士学习的故事,我的一次旅游或者游学的故事,我的做志愿者的故事,我参加某次辩论会的故事,我去参观博物馆,参观机器人展,甚至,去看一场世界杯的比赛,去看某个画展,读了一本著作,听了一次讲座,做了一件好事,等等,都是在“取水”啊!关键是我在活动实践中的理性思考如何,如果能够见微知著,像牛顿看见苹果掉在地上,瓦特看见水开了蒸汽冲壶盖那样再议论、抒情一番 ,或许就梦笔生花 ,写出彩了!
听闻今年中考题“我也是个取水人”,我马上就跳出了这个点评的题目。这是一道引人深思,富于文化内涵,继续引领当代中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好作文题。
当然,肯定有相当多的考生会觉得题目不简单,“我也是取水人”,“取水人”何解?乍看此题,确实让很多习惯于套作文,习惯于押题背范文的学生感到摸不着头脑。但从改变长期以来为应试而套作成风的问题来说,从新课程标准稳步推进,追求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大教育背景来说,这类题目是非常有意义的。
而且,严格地说,“我也是取水人”其实只是这次中考作文题的一部分,2021年开始,上海市作文中考题就采用了引语加题目的形式,如果关注这几年来的题目,学生很容易从引语中获取写作的灵感,激发写作的,发现写作的思路。今年也不例外:“假如世界是一滩无形的水,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取水方式来认识这滩水,成长就是在一次次对未知事物的探寻中,或拓宽眼界,或增长才干,或发现规律,同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取水方式。” 如果仔细审题,阅读此段引语,很容易发现,这是要求学生写自己成长类的作文,初中四年,是成长的关键发现期,所以对于一般同学来说,他都有丰富的生活素材。只是这个引语,通过“取水”的譬喻,强调人的成长就是对世界的认识,对生活的“探寻”,以及由此构成自己的探寻方式。
如果师生平时就注重传统文化意蕴的积累,他很容易想到一系列关于“水”的文化意象和先贤哲思。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孔子所说“智者乐水”,他应该能想起初一所学《论语》片段“一瓢饮,在陋巷”,爱看书的孩子也应该至少听说过《红楼梦》里“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等等。如果师生平时就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改变传统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主动积极地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进行语文学科实践,那么他就会发现自己读书学习语文的历程本身就是不断探寻文化意蕴,不断成长的过程,就是形成自己“取水”的方式。
所以,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在人类直面AI挑战的时代,人的探寻热忱、创新意识,也就是你对于这个“水”的世界取水的方式越发重要!师生家长和关注教育的各方人士,我们不要只把每年中高考作文题的讨论,只局限在学生得分难易的层面上,我们更要看到,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作文如做人,培养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探寻方式,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也关系到民族人类的发展!
上善若水,我取一瓢饮!“我”是不是认识到“水”的博大丰富,是不是愿意主动热忱去取,是不是形成自己的“取水”方式,你我面对这道人生的考题,都该想一想。
“稳中有进”,是上海中考语文命题的特点;“一年新,二年稳,三年平”,是上海中考命题的“行规”。
题型还是延续了前三年“导语型全命题”的形式,考生熟悉;“成长”的主题,是初中阶段考生重点训练的内容,贴近考生学习实际;标题是“比喻型”关系类型(类同2020年《有一种甜》,2017年《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考生也不陌生。标题“我也是个取水人”是个判断句,以“我”为主的叙述视角,考生最为擅长;“对未知事物的探寻”范围很广,考生有话可说,利于调动考生的知识、生活、情感和思想积累。
首次出现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的题干表述,明确“材料作文”的倾向,与教材要求和训练内容相衔接,落实“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表现出向“全国特点”靠拢的鲜明倾向。
由于“材料作文”的倾向,审题能力要求自然就提高了。“假如”的假设关系,“或”的选择关系,“同时”“也”的并列关系,都对考生思维能力提高了要求。
对题目中隐含的限制要求需要明晰把握。“一次次”“探寻”,需要反复尝试,不断总结,表明过程的持续、曲折(不由想到2015年《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或拓宽眼界,或增长才干,或发现规律”表明收获了成长,情感积极向上(中考导向一贯如此);“更适合”是正向的比较递进,表明认识的明确、深化(如同2021年《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也”有比较或强调的意味(就如2014年《这里也有乐趣》),取横向比较可体现思维宽度,取纵向思考可体现思维深度,可关联起平时的阅读体验(也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也切合题意。
本题重在引导考生关注“取水方式”——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进而发展自己,体现一种认识的渐进性,更体现一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这体现了与高中阶段思维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教学衔接。
本题意图通过“阅读与鉴赏”来“表达与交流”,激发考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与学习经验,多角度观察世界,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表达成长过程中对未知事物(文学、文化、自然、社会、人生等)的独特而深刻的思考与看法,找到更适合自身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的方式和途径。
今年的中考作文“我也是一个取水人”。如果抛开命题的导语,单纯看这个题目,“取水”略等同于“感恩”(吃水不忘挖井人),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恩自然,感恩社会。学生如果储备了生活中有关感恩的内容,还是容易写出来的(考场上写这个内容,应该也不会轻易判偏题,离题)。
但导语(具有引导性而非限制性)中有取水方式这个关键词,暗含着我们对待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从生活中获取(知识,财富,能力等)的方式和方法,要求文章又不能停留在过去结果的感恩上,还要认识自己获取的方法,手段的合理性的思考。这就把立意推向的哲学层面。
当下大部分学生作文往往只停留在叙事上,至于“我”为什么要叙这个事,就不去想了,因此在写作上必然产生大量的没有思想的选材雷同(选材相似度极高)的,写作方式方法也雷同(写作方式方法相似度也极高)文章。可以看出命题者命出这样的文题,可谓用心良苦,不仅是面对今年的考生作文写作,也为未来的写作规定了写作方向。
写作本身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行为,这种行为本身,就不允许你有“假”的元素融入,我们大部分孩子写不出好的文章,有没有思考过,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你的真实投入有多少。——平时没有实实在在的写作,临场我们是写不出高质量的文章的。
流年似水,其实,世人、世事、世界何尝不是一滩无形之水呢?2024年上海市中考作文即以此为题引,题目为“我也是个取水人”,与去年的“会心之乐”相比,题意的触角延展更广泛,思维空间更充裕。
“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取水方式来认识这滩水”。认识这滩水,取决于用什么样的方式取水。在不知道何种方式才合适自己取水之前,是需要积极主动探寻的。具体可以落实到经历了哪些事才理解世人、世事乃至世界,以及知晓其中的道理、规律,促进自己心智逐渐成长与成熟,之后,才摸索到更适合自己的取水方式。
因此,本篇作文的选材应该是原本未知或知之方浅的人、事、物,是经过一番曲折或迂回或层进才至茅塞顿开的素材、事例。
很有意思的作文题,会成就考生们很有意思的写作体验,当然,更会让他们通过“取水”探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取水”方式。
2024年上海中考语文的试题一如既往地给人带来一种惊喜。这种惊喜首先表现在坚守命题对考生尊重的传统,不设置审题的障碍,普渡众生,让所有人都能写出自己想写的,能写的文字。这种数十年的坚守,着实不容易。
这道题目本身具有新奇感,新奇在于这种比喻是不常见的,有一定的距离感,也许拿到这道题会稍稍的一愣,这怎么写?再想一想,就会在提示词中得到很多启示,就会想到无论哪种内容的素材,都是适合“取水人”的比喻内涵的。就此,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初步梳理出写作的理路:形象地认识所处的世界、有条理地分析自己的生活、艺术地表达自己的认知。
取水人的意象,是自我个体认知身边生活着的世界方式的形象表达。符合作为十五六岁少年接触外部世界独有的心理特点和思考角度。有些陌生,却更容易去推动思考如何形象地认识所处的世界。因此,从感受生活、观察生活而得来的素材,经过“取水人”的自我定义,整合成为理性表达这种认识,可以是我们写作这道题的基本思考。题中的“也”字自然是能体现“我”的“取水”方式是众多方式中的一种。如果在叙事中能体现出“我”与“他人”不同的“取水”中,逐步认识自己独有认识生活世界的价值,那么也许写作就可以更上一层楼了。
本次的命题也反映了近年作文题的取向,从关注自我的感受到关注表达中思维性,再到在叙事中艺术地表达自己的认知思维方式。这样的取向的演变,深刻地反映了初中写作学习与高中学段衔接与贯通的趋势。认识到这种趋势,那么我们需要从单纯的叙事技巧的训练中挣脱出来,将我们对生活的观察、感受提纯转化为适合自己表达的认知,那么我们初中的写作将会呈现出新的样态。